当“足力健”告别“老人鞋”:银发经济 “无龄感”才刚开始

发布时间:2025-09-29 11:31  浏览量:1

“专业老人鞋,认准足力健”——凭借这句广告语,足力健曾迅速成为老年鞋品类的领军品牌。如今,这家深陷债务危机的企业开出了30余家“足力健有机食品”门店,会员超过8万人。

从老人鞋到有机食品,足力健试图通过激进跨界自救。然而,这一看似魔幻的转型,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生存挣扎,更揭示了中国老年产业在面对老年人消费趋势变化时的定位失效。

全球视野下,当拜登穿上HOKA运动鞋,当梁朝伟代言斯凯奇,品类竞争早已不再按年龄划分,而是按场景功能覆盖全年龄段。曾经辉煌的足力健老人鞋,其单一的年龄标签定位,已无法匹配当下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与趋势。

足力健的崛起曾被视为中国银发经济的典型案例。自2015年创立以来,它迅速抓住老年群体的需求,通过央视广告和张凯丽代言打开市场,2019年营收一度达到40亿元。然而,过度依赖“老年”标签,也成为其成败的关键桎梏。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竞争加剧,这一单一的年龄定位逐渐暴露出局限,难以适应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趋势。

首先,人群标签被固化,老年人未必需要“老年专属”。

美国作家约瑟夫·库格林通过对老年经济的观察,在《更好的老年》一书中特别了强调了老年人的心理:老年人往往排斥那些明确标榜“老年专用”的产品,因为这无形中提醒他们“你老了,你不行了”,例如,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饼干,即使口感柔软、营养丰富,许多老年人也不愿意购买,因为这暗示了他们牙齿不好、消化功能衰退。

足力健的“老人鞋”定位正是陷入了这样的陷阱:用户被局限在单一年龄段,导致市场规模受限,品牌形象固化。

其次,场景延展性不足,传统老人鞋主要解决“穿舒适鞋”的问题,但是缺乏跨场景的扩展能力。当HOKA、亚瑟士、斯凯奇等运动品牌以功能和场景切入全年龄段市场时,足力健的“老年鞋”标签反而成为束缚。在行业竞争进入技术升级和性能革新的阶段,单纯聚焦“老年鞋”的足力健缺乏场景化优势和创新壁垒,被真正的“场景覆盖型”品牌边缘化。

数据显示,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已约7万亿元,预计到2035年将达30万亿元。在如此巨大的市场中,将产品限定为“老年专用”,无异于自我设限。

知萌曾经在《2024中国消费趋势报告》中就提出“无龄体验”的概念:老年人既需要适老化、护老服务,更希望与跨年龄群体一同乐享生活、保持活力。老年商业的本质,不在于划定年龄,而在于创造“无龄感”的消费体验——既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又不贴上“老”标签,让每一位消费者都感受到尊严和价值。

在《更好的老年》中作者也强调,成功的老年产品应该是“隐形适老”的——它们为所有人设计,但对老年人特别友好。

美国OXO公司的“Good Grips”(好易握)厨房工具就是经典案例。创始人Sam Farber为患有关节炎的妻子Betsey设计第一把舒适削皮刀,从材质到细节优化,产品一经推出便获多项设计大奖,并入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馆藏。其舒适手感和功能性不仅受到老年人欢迎,还吸引了左撇子、力气小或工作场景特殊的人群。

更重要的是,当代老年人已不再同质化:有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数字老人”,热衷旅游的“活力老人”,追求时尚的“潮流老人”。将老年人简单归类,是银发经济最大的认知误区。

“无龄感”消费也正在成为主流:消费者不再按年龄选择商品,而是按需求、兴趣和场景。例如,一位65岁的老人可能会和孙子喜欢同一款运动鞋,因为防滑功能对双方都有价值。

足力健创始人张京康的女儿张亚丽已经意识到“无龄感”的趋势。在一段流传的视频中,父女二人因品牌营销观念产生分歧:父亲坚持“老人鞋”的定位,而张亚丽则主张借助更多元的媒体内容和消费场景,吸引年轻人,打破年龄界限。2024年,足力健签下凤凰传奇为代言人,在杭州举办“真的老舒服了”品牌发布会,邀请众多银发KOL走秀,通过互动和体验来传递“专业、舒服、关爱”的理念。与此同时,张亚丽还提出要孵化一个面向年轻群体的“懒人鞋”品牌,尝试拓展新市场。然而,这些转型举措来得过晚,也显得不够彻底。

《更好的老年》中的研究还发现,老年人希望被视为“有经验的成年人”,而非“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他们拒绝购买明显标注“老年手机”的产品,有的老人甚至会直接选择当下年轻人在使用的智能手机品牌,因为通用的大屏设计和简洁界面,既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让老人感觉到自己始终与科技前沿站在一起,更不会带来污名感。

到206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37%,银发经济不再是边缘产业,而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流力量。它不仅会推动医疗健康、智能设备、养老服务等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城市规划与商业设计不应再把老年群体视为“特殊人群”,而应以包容性设计为原则,构建能够自然承载各年龄段的社会系统。这也意味着“适老化改造”不应是显性的分区或标签化,而应如润物细无声般体现在日常场景里,让老人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和享受其中。但现实是,对于很多城市、商业体和公共空间而言,要实现这种真正的包容性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市场上已经出现不少包容性设计的案例。例如,日本东京涩谷地铁的改造并没有把老人单独划分出来,而是通过增加无障碍电梯、坡道、语音提示和更清晰的导视系统,让老人、残障人士、推婴儿车的年轻父母乃至游客都能自然使用。新加坡的“友好城市”计划,则在人行道铺设防滑地砖、加宽座椅扶手,并在公交站点设置遮阳与靠背,不仅让老人出行更安全,也提升了所有市民的舒适度。

日本永旺百货打造的G.G Mall,虽然定位服务银发群体,但并未贴上“老年商场”的标签,而是通过设计、商品和服务营造适合全龄消费的环境,结果吸引了大量年轻顾客。宜家上海体验店也在样板间与餐厅加入扶手、合理高度的家具,老人使用便捷,年轻人同样觉得舒适。

这些案例说明,银发经济不只是产业的延伸与升级,更是理念和设计哲学的革新。

足力健转向有机食品,三个月内在郑州开出34家门店,吸纳8万名会员,看似亮眼的扩张背后,却仍难掩隐忧。其会员制预收费模式、代工生产质量、激进扩张策略,都让人担心它是否会重蹈“老人鞋”业务的覆辙。

相比“老人鞋”,足力健食品主打“有机、健康”而非“老年食品”,这是一个进步——因为健康是全龄需求,而非老年人的专利。但问题在于:足力健是否真正理解了“无龄感”经济的本质?从老人鞋到有机食品,它似乎仍在寻找下一个“老年专属”市场,而非构建跨代际的品牌价值。

银发经济的未来,不属于狭义的“老年产品”,而属于“全龄产品”。智能健康设备、舒适家居设计、便捷出行工具——这些产品并不是为老人独有而造,却恰恰最能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科技行业早已验证这一逻辑:iPhone从未推出“老年手机”,却凭借语音朗读、放大镜等无障碍功能,让老年人也能顺畅使用。

未来3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无龄感”生态系统——让代际融合成为常态,让年龄标签逐渐消失。当2060年,每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时,市场的增长点不在于做多少“老人鞋”或“老人机”,而在于能否打造一个人人都能优雅变老的社会。

银发经济并非暮年的消费,而是长寿时代的新生。老年,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另一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