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运动品牌大洗牌:中国市场狂飙8.8%,安踏110亿逆袭登顶?
发布时间:2025-05-24 20:02 浏览量:4
在全球商业寒潮涌动的2024年,18家核心体育品牌却交出了1.3万亿人民币(约1800亿美元)的营收答卷,以3.78%的逆势增长,凸显出一场行业变革的大戏。
当耐克阿迪在巨头困局中挣扎,Lululemon以黑马之姿跃居全球第四,安踏集团多个品牌矩阵则剑指百亿美金俱乐部,中国市场更以8.8%的增速成为全球引擎。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重新定义运动品牌的世界版图:曾经固若金汤的"耐克阿迪双雄时代",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尽管耐克以330亿美元营收稳居第一,但无论是自然年统计的下滑,还是自财年数据显示的增长停滞,都暴露了这个百年巨头的中年危机。
阿迪达斯虽在换帅改革后踏出危机半步,但能否重现世纪末"王者归来"的传奇,仍需穿越市场的考量。
真正的风暴来自第三梯队的崛起:加拿大瑜伽品牌Lululemon以单品牌100亿美金营收,力压彪马、威富集团跻身全球第四,成为继耐克、阿迪后第三个叩开"百亿俱乐部"大门的单品牌玩家。
迪卡侬、安踏、威富、彪马组成的百亿军团,与斯凯奇、新百伦共同构成"最热闹中场"。而在30-50亿美元区间的第四梯队,安德玛、亚瑟士、李宁等品牌则上演着"冰火两重天"——昂跑(On)以29.35%的增速狂飙。
数据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权力转移:全球总营收增量中,第三梯队贡献超60%,老巨头们的市场蛋糕正被新兴势力蚕食。
当耐克阿迪的增长曲线趋近水平线,Lululemon的瑜伽裤、迪卡侬的性价比、安踏的多品牌战略,正在各自赛道上书写新规则。
在这场变革中,中国市场成为最耀眼的变量。370亿美元营收、8.8%增速,比全球均值高出5个百分点,这片土地正在重塑行业逻辑。
安踏集团以110亿美元规模(含亚玛芬体育)登顶本土头牌,其多品牌矩阵(安踏、斐乐、始祖鸟等)覆盖从大众到高端的全价位段,形成"品牌护城河"。
但单品牌竞争中,耐克仍以绝对优势占据第一梯队,安踏主品牌、李宁、阿迪达斯、斐乐中国在50-80亿美元区间展开白刃战。
值得关注的是二线品牌的突围:彪马在中国市场连续8季度增长,特步、迪桑特、可隆、361度等品牌沿着"专业+时尚"双轨攀升。
最震撼的当属Lululemon和亚玛芬中国——前者以瑜伽为支点撬动中产生活方式,后者凭借始祖鸟"中产三宝"标签实现增速神话。
当这些品牌在一线城市购物中心跑马圈地时,他们收割的不仅是销售额,更是对"运动奢侈品"话语权的争夺。
但繁荣背后亦有隐忧:迪卡侬、新百伦等品牌未单独披露中国数据,威富、安踏等仅公布亚太区概况,市场真实竞争格局仍然存有迷惑。
而北面、哥伦比亚等老牌户外品牌在中国的增长乏力,更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不是所有国际品牌都能搭上中国经济快车,本土化能力正在成为生死线。
在品类战场上,跑步与户外成为最强增长极。HokaOneOne(30.4%)、昂跑(29.35%)、新百伦(20%)组成的"跑步铁三角",用专业跑鞋撬动大众市场:
昂跑亚太区84.5%的增速,亚瑟士大中华区29.5%的爆发,印证着"全民跑马"的商业价值。
这不仅是运动需求的释放,更是"跑步社交化"的必然结果:当马拉松成为中产新社交货币,一双兼具性能与颜值的跑鞋,就成了圈层入场券。
户外市场则上演着"中产三宝"的狂欢。始祖鸟、萨洛蒙、Lululemon在中国市场的爆红,本质是"精致露营""山系生活"等新消费场景的胜利。
这些品牌用"科技+设计+故事"构建价值坐标系:一件万元冲锋衣不再是户外装备,而是"都市探险者"的身份符号。
与之相对的是北面、哥伦比亚等传统户外品牌的增长停滞,他们的困境揭示行业真相:在中产消费升级浪潮中,只有精准卡位"轻奢户外"赛道,才能抓住时代脉搏。
当行业增速放缓至3.78%,一场关于"存量保卫与增量争夺"的战争已然打响。
头部品牌面临双重考验:耐克阿迪需要在运动休闲基本盘(占全球营收55%)中挖掘新动能,而新兴品牌则需警惕增量赛道的拥挤——当所有玩家涌入跑步、户外、瑜伽等热门领域,同质化竞争将不可避免。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更放大了这种挑战:一方面,Z世代消费者对"国潮"的追捧(李宁国潮系列增速超25%)正在重构品牌认知;
另一方面,老龄化社会催生的"银发运动经济"(广场舞装备、中老年功能性服饰)仍是待开发的蓝海。如何在"本土化创新"与"全球化叙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下一个十年的竞争格局。
在这场变革中,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持续的进化者:
当Lululemon用瑜伽裤打破运动与时尚的边界,当安踏用收购亚玛芬完成高端化跃迁,当昂跑用碳板跑鞋颠覆技术壁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数据的更迭,更是一个行业在不确定时代的生存智慧。
下一个十年,谁能在"专业功能""情感价值""社会责任感"的三角框架中建立新生态,谁就能在1.3万亿的市场中书写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