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ada联手天猫放大招,中国品牌一键出海,精准抓住东南亚人心

发布时间:2025-09-29 16:19  浏览量:2

想象你经营着一家天猫店,打算开拓东南亚市场。虽然当地有上亿潜在消费者,但想到要面对多国法规、语言障碍和跨境物流,难免让人望而却步。

现在有了更简单的选择:只需在天猫后台点击"出海"授权,系统就会在Lazada平台自动生成你的店铺。商品信息实时同步,发货只需送到国内仓库,剩下的跨境物流、清关和配送都由平台完成。

无需海外团队,无需提前备货到国外,整个过程就像开了一家跨境分店。

当天堑变通途,商家的业务是否也到了走向海外的最佳时机?

1

要理解这场合作,首先要看懂Lazada的“算盘”。

作为一个在东南亚摸爬滚打了13年的老牌电商,Lazada比谁都清楚这片市场的变化。早年,大家买东西图便宜,谁价低谁是王。

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东南亚的中产阶级正在井喷式增长,他们见识过好东西,对生活品质有要求,不再满足于没有品牌的“白牌”产品。

他们想要买欧莱雅的护肤品,想要穿斯凯奇的运动鞋,想要用飞利浦的小家电。但问题是,在当地,能提供稳定、正品、丰富品牌货的线上渠道,并不多。这是一个巨大的“品牌供给缺口”。

Lazada的用户群体,恰好是这群“品质用户”最集中的地方。他们客单价高,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

Lazada想牢牢抓住这群最有价值的用户,就必须解决这个“缺品牌”的痛点。去哪里找这么多、这么好、反应又快的品牌货呢?

答案,就在Lazada的“兄弟单位”——天猫。

天猫有中国最顶尖、最丰富的品牌资源。这些品牌经过国内市场残酷的“大逃杀”,在产品力、供应链效率和品牌营销上,早已是身经百战的“特种兵”。

它们拥有巨大的产能和现成的库存,正愁国内市场太“卷”,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

一个“缺”,一个“多”,一拍即合。Lazada需要天猫的优质品牌来满足自己的用户;天猫的品牌需要Lazada这个“本地向导”来撬开海外市场的大门。

这场合作,与其说是Lazada招商,不如说是双方各取所需,精准地解决对方最大的痛点。

2

“各取所需”的想法虽好,但如何落地是关键。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方式,Lazada派人去跟天猫商家一个个谈,效率太慢,也解决不了商家“怕麻烦、怕风险”的根本问题。

真正的杀手锏,是“系统级”的打通。

这不再是业务层面的合作,而是深入到底层数据和流程的整合。文章开头描述的“一键开店”场景,就是这种整合的直接体现。

它彻底改变了品牌出海的成本结构和风险模型。

一是成本结构变了, 最大的固定成本海外团队、海外仓储和商品翻译拍摄,几乎被降到了零。商家用现有的国内团队和库存,就能启动海外生意。

二是风险低了, 以前出海是“重资产”模式,先期投入巨大,像一场豪赌。现在变成了“轻资产”试水,商家几乎零成本开店,卖出一单才有一单的物流成本,风险被降到最低。

这让许多原本不敢尝试的中小品牌,也有了参与的勇气。

三是效率提高了, 天猫的行业小二在服务商家时,会顺便问一句:“要不要开通Lazada的出海服务?”这种“批发式”的对接,效率远超Lazada自己去“零售式”地找商家。

韶音、蕉下、babycare等品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让自己的产品出现在了东南亚五国的消费者面前。

这种模式,Lazada称之为“副驾模式”。品牌方是主驾驶,掌握着方向盘(品牌和运营),Lazada是副驾,负责搞定复杂的路况信息、后勤保障和导航,确保这趟出海之旅又快又稳。

3

开店只是第一步。

Lazada明白,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国内商品搬到东南亚,很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平台真正的价值,在于帮品牌“卖得好”。

凭借对本地市场的理解,Lazada扮演着“本地化顾问”的角色。

例如,国内美妆常强调“美白”,但东南亚气候湿热,消费者更关心是否脱妆。Lazada会建议品牌突出“持妆”功能,这也让卡姿兰的定妆散粉在当地成了爆款。

再比如,东南亚年轻人热衷户外和水上运动。Lazada便推荐品牌主推影石的防水相机、几素的便携风扇等产品。这些在国内相对小众的商品,在东南亚反而可能成为刚需。

营销方面,Lazada也注重本地化体验。平台每年举办“LazRun”线下趣味跑活动,曾邀请泡泡玛特参与,让用户佩戴产品跑步并互动。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单纯投广告更能建立情感联结。

今年双11成为检验成果的关键节点。对Lazada而言,这是一次模式验证;而对品牌来说,这则是一次低成本的全球化实战。

归根结底,品牌选择Lazada,是因为这条路更简单、更稳妥。当出海不再是一场冒险,而成为生意的自然延伸,找准伙伴、用对方法,才能在全球市场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