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亿,美国鞋业巨头,一代“鞋王”卖了

发布时间:2025-05-19 12:53  浏览量:12

就在本月,美国一家鞋业巨头,在全球关税打响后,也“倒了”!

美国运动品牌斯凯奇(Skechers)宣布接受巴西投资集团3G资本提出的私有化要约,交易金额高达9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0亿元)。

这笔交易不仅创下鞋类行业并购规模的新纪录,也标志着这家成立33年、上市26年的老牌企业将告别公开市场。

从表面看,这是一次普通的资本运作,但不难发现,其背后折射出全球消费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地缘政治对商业决策的直接影响。

1992年,理发师出身的罗伯特·格林伯格与儿子在加州创立了这个品牌,凭借避开耐克、阿迪达斯主导的专业运动赛道,专注休闲舒适领域,成功开辟出差异化市场,其标志性的"厚底一脚蹬"设计虽然常被诟病"丑陋",却精准击中了大众消费者对日常穿着的实际需求。

这种务实的产品哲学,使得斯凯奇在2024年实现89.7亿美元全球销售额,稳居行业第三把交椅,尤其在中国市场,尽管面临"审美争议",其本土化策略成效显著——90%产品在中国生产,3500家门店数量超越本土品牌,年销售额达89亿元人民币。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处于巅峰期的品牌,却突然选择了私有化道路,细究其财报数据可以发现关键线索:2025年第一季度,斯凯奇中国区销售额同比下滑16%,连续两个季度双位数下跌。

更严峻的是,美国政府近期加征的关税政策直接冲击了其供应链成本——约40%产品从中国进口,而亚洲地区贡献了其62%的全球产能,这种结构性风险在5月2日的公司文件中被明确表述为"可能大幅降低利润率"。

此时选择私有化,实则是管理层在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战略调整之间做出的权衡:既规避关税波动风险,又能摆脱上市公司季度财报的束缚,为转型争取时间窗口。

这家以运作百威英博、汉堡王、卡夫亨氏闻名的巴西投资集团,素来以"收购-裁员-增效"的激进管理模式著称,但此次交易却展现出罕见温和姿态:保留原CEO及管理团队,承诺延续现有战略。

这种反常举动可能暗含三重考量:首先,斯凯奇本就保持12%的年增长,不同于3G传统接手的困境企业;其次,运动鞋行业1472亿美元的规模仍具增长潜力,过度干预可能破坏品牌价值;更重要的是,3G资本近年因"资本极简主义"饱受争议,其投资组合市值缩水约40%,策略调整势在必行,此次交易或是其重塑市场形象的关键转折。

将视野放宽至全球消费领域,斯凯奇案例仅是当前并购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2024年以来,凯雷集团私有化日本肯德基、红杉中国收购Marshall音响、安踏拿下德国狼爪等交易密集发生,形成明显的行业并购潮。

这种现象级趋势背后存在两大推手:一方面,消费行业估值回归理性,标的市盈率普遍回落至15倍以下,为资本提供入场良机;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导致的供应链重构压力,迫使企业通过并购快速获取市场份额或区域产能。

例如雀巢全资收购徐福记,既巩固了中国糖果市场地位,也优化了区域供应链布局。

在中美关税政策持续波动的背景下,依赖全球供应链的品牌普遍遭遇成本不可控难题。

斯凯奇40%产品从中国进口却要面对美国市场关税,这种"两头受压"的困境正在成为常态。

有趣的是,其竞争对手耐克已提前布局——越南产能占比从2017年的31%提升至2024年的51%,这种供应链多元化策略或许值得借鉴,此外,中国消费市场增速放缓也发出警示:当经济进入调整期,即便是成功本土化的外资品牌也难以独善其身。

对消费品牌而言,当全球化红利消退,单纯依靠性价比和渠道扩张的增长模式已显疲态。

对投资机构来说,传统"野蛮人"式的收购改造策略正在失效,如何平衡短期回报与长期价值成为新课题。

或许正如某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所言:当下消费领域的资本运作,正在从财务游戏升级为战略协同的精密手术。

斯凯奇未来能否在3G资本麾下实现"软着陆",将成为检验这套新逻辑的试金石。

而关税阴影下的供应链重构、中国市场的深度调整、消费投资理念的进化,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变量,正在重塑全球消费产业的游戏规则。

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