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开涨鞋价第一刀,全球品牌踏上“割肉之路”

发布时间:2025-05-23 17:01  浏览量:3

文︱陆弃

2025年5月,美国鞋业迎来一场由政策掀起的集体割肉式自救。这场风暴的第一道闪电由耐克引燃。作为全球运动鞋霸主,耐克公司21日正式宣布:下个月起在美国市场对部分产品涨价,涨幅最高达10美元。而紧随其后的,是一场更大范围的连锁反应,阿迪达斯、彪马、斯凯奇、安德玛,无一例外,早已在涨价边缘试探。如今,耐克开了第一枪,其他品牌还会犹豫吗?美国总统特朗普式的“关税民族主义”正将整个鞋业逼至破裂边缘,表面平静的价格调整,实为业界在死亡边缘的无声呐喊。

耐克的这次涨价策略表面上写着“例行经营调整”,却清晰透出关税压力的字里行间。涨价范围精细划分:100美元以下产品与儿童鞋暂时豁免,畅销经典“空军一号”也被刻意排除,以保留民间情感基础与销售稳定;而150美元以上的高端运动鞋直接上调10美元,无异于对中高端消费者的“精准打击”。背后的意图耐人寻味,用涨价保利润,用调价避责。这不仅是财务上的权衡,更是政治上的斡旋。

耐克的这步棋未提及“关税”二字,表面上避开政治雷区,实则是对特朗普政府“一言不合就炮轰企业”的本能恐惧。回顾过往,亚马逊刚提议标注商品“关税成本”就被贴上“敌对行为”标签;沃尔玛坦言要涨价,立即遭到白宫“让你自己咽下去”的霸凌式怒怼。一个总统的经济理念若以推特发泄情绪为指导,企业自然选择“哑忍”。耐克没有胆量也没有余裕去试图“教育”这位总统,只能用沉默表达愤怒,用涨价展示压力。

但问题是,耐克的涨价不是个案,而是行业的集体困兽之斗。阿迪达斯、彪马、斯凯奇、安德玛、Vans,这些全球知名品牌,产能高度外包,85%以上的产品均在亚洲制造。当特朗普将关税大棒挥向中国、越南、印尼等制造重地时,这些企业没有任何“美国制造”的退路,最终只能让价格承担政治赌局的成本。正如阿迪达斯CEO居尔登直言:“我们别无选择。几乎所有产品都不在美国生产,更高的关税注定会推高我们在美国的售价。”这不是企业的贪婪,而是赤裸裸的政策勒索。

媒体预测这场涨价潮很快将覆盖整个运动品牌领域,并非危言耸听。瑞银分析师克兰科夫斯基指出,“整个行业都在等第一家涨价。”而耐克的“率先脱钩”已经清晰地释放出信号:这是一场自保,也是对总统政策的沉默对抗。彪马CFO诺伊布兰德更坦言:“我们不想成为带头涨价的那一个”,但在潮水面前,无人能独善其身。

事已至此,不得不承认,美国政府对鞋业乃至整个制造零售链条的杀伤力远超预期。4月底,耐克、阿迪达斯、斯凯奇、安德玛等76家品牌联名上书白宫,称关税政策已构成“生存威胁”,请求豁免,结果却是石沉大海。而当斯凯奇被迫出售自身、投靠3G资本、退出公开市场,正是全球鞋业被政策挤压到极限的标志性案例。鞋企不再谋增长,而是在谋生存。

这种涨价潮发生在美国消费者信心跌至谷底的背景下,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5月16日公布的数据,美国消费者情绪指数已跌至50.8,创下历史第二低点,同时通胀预期持续飙升。在民众购买力大幅滑坡的时刻,运动鞋这种“非必需中档消费品”的价格上涨,无疑会压垮越来越多的中产和低收入群体。

这就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悖论:他口口声声要“让制造业回归美国”,却忘了这些年美国制造业外迁早已不可逆转;他高举“关税爱国主义”大旗,却让自己的选民为每一双球鞋、每一瓶洗发水、每一袋大米买单。最终被打击的不是中国,不是越南,而是美国自己的消费者、零售商和制造商,是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美国品牌”。

而更深远的破坏,正从价格战蔓延到产业链结构重组。高关税政策正在重构全球供应链版图,但绝非向美国回流的方向,而是逼迫企业四处迁移,增加冗余,拉高成本,压缩利润空间。那些曾经稳定运行的亚洲工厂,如今变得不再可靠;未来的全球鞋业,可能面临的是去中心化的制造网,而非美方设想的“工业回流”。

当关税成为勒住企业咽喉的绞索,当涨价成为默认的行业对策,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所谓“美国优先”的保护主义逻辑,正在以系统性的破坏换取片刻的政治胜利。而这场鞋业危机,只是序章。真正的代价,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