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升级!鲤城这座百年宗祠,竟藏着三个展馆

发布时间:2025-11-18 10:06  浏览量:2

近日,记者从江南街道获悉,位于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的陈氏宗祠,历经半年多的修缮与提升,将以全新面貌向公众开放。宗祠内的王宫陈氏华侨历史博物馆、孙中山纪念馆及“一带一路”风情馆同步完成改造,以更系统的展陈方式,生动展示深厚的华侨文化与家风传承。

百年宗祠修缮

传统空间现代转型

陈氏宗祠坐南朝北,面朝晋江,由主殿、后轩及两侧护厝组成,格局规整。这里不仅是陈氏族人祭祖追思的场所,更是连接海内外宗亲的重要纽带。早在2000年,鲤籍著名侨领陈守仁博士便带头捐资,重修这座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宗祠,并倡议利用宗祠空间创办泉州王宫华侨历史博物馆。

据介绍,泉州王宫华侨历史博物馆以王宫海外华侨奋斗史为主线,展出各类实物与史料,是全国首家华侨私人博物馆。此后,宗祠内又陆续设立孙中山纪念馆与“一带一路”风情馆,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文化展示空间。

此次修缮提升工程由陈守仁家族再度出资,在陈守仁博士次子、斯凯奇中国首席执行官陈伟利先生的推动下,共投入一百多万元,历时半年有余。工程涵盖宗祠主殿、后轩及周边区域,涉及屋顶翻新、门头修复、墙面粉刷、线路规整及地面铺装等,并增设空调与监控系统,不仅保留原有建筑风貌,还梳理整体环境,让空间更加和谐、整洁。同时,项目引入专业策展团队,着重更新展陈内容,创新展出形式,为观众营造舒适、美观的参观环境。

如今,步入修缮后的陈氏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焕然一新的闽南传统建筑风貌。屋顶的燕尾脊经精心修复,重现优美曲线;檐下木雕构件被清洗补漆,再现昔日精美;墙面沿用传统工艺粉刷,保留“出砖入石”的独特风格。庭院内的花圃也经重新规划,新植花草与古建筑相得益彰。

展陈叙事创新

华侨历史多维呈现

展陈方面,专业策展团队对原有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升级。王宫华侨历史博物馆内,展品丰富,不仅有由海内外陈氏宗亲捐赠的绑草鞋工具、手摇缝纫机、梳妆台、吊糕架、煤油灯等老物件,还有侨批、成绩单、婚书、清朝族人照片等纸质文书和照片,展板还以翔实的资料、照片,生动勾勒出陈氏家族绵延数千年的发展脉络。

位于宗祠正厅一侧的孙中山纪念馆,展出了由陈守仁创立的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提供的历史图片,记录了孙中山先生与泉州华侨的深厚渊源;另一侧的“一带一路”风情馆,则汇集了联泰集团各分公司从驻在国带回的民间工艺品与纪念物,异域文化元素与本地华侨史形成呼应,展现泉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富的文化交流。

“这些不只是老物件,更是祖辈生活与奋斗的见证。”泉州华侨历史学会理事兼王宫陈氏华侨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陈如榕介绍,因原始材料有限,此前布展较为简单,以史料和老物件陈列为主。本次改造引入的专业团队,对原有藏品进行清洗、修复,并重新规划布局,重点优化了展陈逻辑与视觉叙事。

自2000年起,陈如榕全程参与策划并筹建了宗祠内的三个展馆。陈如榕告诉记者,陈氏家族在王宫社区已扎根近四百年,宗祠不仅是祭祖场所,更承载着海外宗亲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他们追寻文化根源的“精神原乡”,“此次改造提升,希望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和海外乡亲,能在这里找到来时的路。”

“改造后的展馆不仅是文化展示平台,还将承担起社区文化课堂、邻里议事、志愿服务、研学等功能,今后将在此定期举办家风讲座、民俗活动、书画展览等公益活动。”江南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叶琪炳告诉记者,接下来,街道将继续依托陈氏宗祠及附属展馆,把宗祠文化的传承与培育文明乡风更好结合起来,让这座老建筑焕发新的生机、承担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