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Lv,右手线下奥莱,谁在京东买服饰?

发布时间:2025-09-26 20:06  浏览量:1

野心一直在。

听筒Tech(ID:tingtongtech)原创

文 | 陈 珂

编 | 饶 言

在中国电商行业的版图上,服饰品类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个万亿级市场不仅规模庞大,更是引流利器,一定程度上成为平台用户黏性和活跃度的关键。

京东,显然不愿放过这个江山。历经十余年发展,从最初的3C配角成长为如今的战略要地,京东服饰正面临一场深刻的格局重塑。

尤其近几年,无论是加强与国际国内品牌合作,还是扶持新锐品牌,亦或最新打通和优衣库等的物流合作,都表明京东服饰在发展的路上,一直有自己的野心。

不过,京东想卖服饰这件事,挑战也十分明显。在诸多用户看来,长期以来,京东给人的外界形象是“可靠”,而非“时尚”,这种平台调性,也让绝大部分对潮流有追求的年轻人“停留在门外”。

一边是不断加码,一边是行业挑战不断。但到底谁在京东买服饰?未来几年,将如何破局?其发展路径又将如何影响整个行业生态?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显然,在传统电商和直播电商渠道的强势冲击下,京东卖衣服这件事能否突出重围,仍需市场给出答案。

-01-
谁在硬控年轻人的新衣?

坐标深圳某科技公司的95后陈哥是京东“深度用户”,亦习惯在京东买衣服。

陈哥日常喜欢关注消费电子,出于“行货正品”和物流保证的需求,那些年,养成了在京东购买电子产品的习惯。

同时,陈哥将这一习惯延展到了服饰。实际上,这几年,陈哥在京东购买过不少李宁的衣服和耐克鞋子,按照他的话说,“日常不太喜欢去其他平台。因为自己平常上班不在家,下班后一度非常不喜去驿站取快递。用京东,物流上门,且服务有保障,不丢件。”

此外,陈哥在朋友的力推下,也曾进入其他平台做衣服的价格对比。他表示,“自己日常就穿几件基础款,京东的款能满足要求;且诸如知名运动品牌,京东和其他平台旗舰店的价格基本没差别,所以就一直习惯在京东买。”

图:京东App服饰页面

来源:京东App 《听筒Tech》截图

但和陈哥不同,80后林姐几乎从来不在京东买服饰。

截至目前,林姐只在京东买过一次运动衣,“彼时,还是因为自己需要的那个品牌,店铺只开在了京东。”

在林姐看来,造成这种境遇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习惯了在淘宝消费,且她发现,和她同年龄层次的朋友也形成了习以为常的观念,“买衣服,去淘宝;买手机,逛京东。”

最早,林姐还因京东的“配送费”而被劝退。尽管京东在物流方面有一定的口碑和保证,但在早期,很多付款过程中总需要附加几块钱的运费,林姐就表示,“受不了,感觉又被宰了。毕竟,习惯了包邮。”

实际上,这几年,随着短视频平台和拼多多的兴起,林姐也会在这些平台下单。不过,林姐的购物习惯仍有明显的特征。比如,她会在天猫消费品牌类、且有价格需求的服装;而在其他平台,尤其是短视频,更多是兴趣驱动,“均价也很少过百。”

而对比京东,林姐认为,淘宝、抖音甚至小红书平台,款式和品类确实更丰富,且更新潮,“我曾经也在京东买过,发现相比之下,京东以品牌商品居多,白牌和一些极具设计和个性化的服装,在京东平台为数不多。”

综合之下,林姐认为,京东略显“土味”,她更追求款式多样、品类丰富,且并不以“品牌”为唯一购买标准。

当然,和陈哥和林姐都不同的是,还有一些消费者更多倾向在其他电商平台下单。

据《听筒Tech(ID:tingtongtech)》了解,以坐标湖南省某三线城镇的00后小贾为例,他日常并不追求品牌,且从来不依赖电商平台,“有需要,且不急需的,偶尔会去网上买一买。”

但实际上,日常小贾更喜欢去线下,“毕竟,镇上什么东西都有,十分方便,且物美价廉。”

-02-
京东服饰的AB面

无论是陈哥,还是林姐的选择,实际上,都折射了电商平台不同的属性和差异化竞争特点。

尤其是,就京东而言,电商生态的品质化、男性主导与全链路服务特征,也在京东服饰上充分得到了体现。

实际上,作为中国领先的B2C电商平台,京东以其物流体系和正品保障在家电、数码等领域建立了优势。然而,当这个以“多快好省”著称的巨头踏入服饰时尚领域时,其征程却并非一帆风顺。

2009年,京东集团成立服饰部门,开始进攻时尚领域。2011年底,京东服装开放平台才实现全品类上线。

尽管起步较晚,但京东服饰迅速崛起。2014年,京东服饰已成为中国B2C市场服装服饰品类的第二大占有者。2016年,京东新增用户中超过40%首次购买的商品来自服饰品类,服饰成为当时京东增速最快的核心品类之一。

不过,尽管京东服饰在这几年在快速发展,但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既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实际上,京东服饰与传统服饰电商有着明显差异,与淘宝的“万能的淘宝”和拼多多的“性价比”定位不同,京东服饰延续了平台一贯的品质电商定位。

这让京东服饰消费者更注重品牌、品质和售后服务,而非单纯追求低价。这种定位使得京东吸引了中高收入消费者,尤其是对正品保障有需求的用户。

此前,在电商环境仍处于混乱的时代,京东凭借物流与购物体验,以及“七天无理由退货”较好地执行,还有强调品质运动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中高端男装等,让诸多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京东自营或品牌官方旗舰店,以避免网购风险。

同时,因3C起家的基因,京东积累了大量的男性用户。男性消费者更注重购物效率、品牌认知和售后服务,这也与京东的核心优势契合,也让男士商务装、运动服饰、鞋靴等品类上,在京东更具优势。

但遗憾的是,尽管有一定基础,在应对大时尚行业的特性时,京东服饰也暴露出了一些结构性的弱点。

比如,缺乏“时尚基因”与品牌调性。实际上,经常在京东购物的陈哥就表示,去京东消费,通常是“有目的地购买”,而非“无目的地闲逛”。

不过,这却与服饰消费,尤其是女装和潮流服饰的“灵感驱动”、“种草”模式相悖。实际上,淘天有“逛逛”,小红书有海量UGC内容,而京东在营造时尚氛围、引领潮流方面,生态始终不足。这导致,在用户心智中,京东并非一个“逛衣服”的首选平台。

另外,诸多分析亦认为,京东潮流品牌与设计师品牌生态薄弱,难以成为潮流文化的发酵地。

实际上,相比于天猫和得物,京东在吸引新兴潮流品牌、独立设计师品牌方面仍缺乏吸引力。而这些品牌,更看重平台的潮流调性、社群氛围和精准的年轻用户。京东相对“传统”和“商务”的平台形象,很难成为潮流文化的发酵地。

而进入直播电商和内容电商时代,尽管京东一直在大力助推采销团队,但主播方面,无论是影响力、直播内容的丰富和趣味性,与淘宝直播、抖音电商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03-
京东服饰往哪走?

实际上,京东服饰的问题并不仅仅限于内部生态,外界平台的竞争和对抗,也一度让京东服饰屡屡受挫。

尤其是,2017年,随着其他平台推行“二选一”政策,京东服饰遭遇重创。据报道,当年双11前夕,包括海澜之家、太平鸟、江南布衣在内的40多个国内知名服装品牌相继宣布撤出京东。

显然,京东服饰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不断寻求突破,面对重重挑战,京东也并未放弃服饰业务。

为了跟其他平台形成差异化趋势,京东服饰开始进阶。

比如,近年来,在线渠道方面,京东引进奢侈品牌,目前已有包括LOUIS VUITTON、GUCCI、TIFFANY & CO. 等奢侈品品牌入驻。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一线奢侈品品牌在“猫狗拼”三者中,只选择在京东开设时装包袋旗舰店。

而在线下渠道方面,京东与海澜集团合作开出首家线下奥莱门店,以服饰箱包为主要售卖品类,通过低价策略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目前,京东奥莱已引进阿迪达斯、彪马、斯凯奇等常规户外运动品牌,并分配空间给美妆、轻奢包袋等品类。

来源:小红书

面对激烈竞争,京东还试图通过“无界零售”理念来破局。即京东为时尚领域定制“无界零售赋能解决方案”,针对“信息缺失”“空间缺失”“数据缺失”“系统化工具缺失”痛点,推出数据、门店科技、线上线下一体化和系统化的工具赋能。

同时,公开的资料显示,在商家扶持方面,推出包括0元入驻、最高3%佣金、最多累计60万返点等措施,帮助商家开店站稳脚跟。

另外,京东也在致力于改变其男性主导的平台形象。此前,章泽天在时尚圈活动、与小红书等时尚平台发布的穿搭解析,也强化了女性用户心智。

但这并不意味着京东服饰接下来的路会走得顺畅。

毕竟如今,中国服饰电商市场已是红海一片,各大平台竞争态势严峻。天猫依托较完整的内容矩阵构建消费闭环;抖音则凭借兴趣电商实现“爆款速生”。

据易观分析数据显示,以2025年618为例,大促第一阶段销售中,淘宝天猫在服饰成交额在全平台的占比达50.4%,抖音占据28.9%,京东仅占据3.5%,淘宝天猫的体量最大,优势明显。

某种程度上,消费电子电商的增长红利时代过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京东的这场时尚战役,不仅关乎营收增长,更决定它品牌形象堡垒的突围。

诸多分析亦指出,服饰业务属于高频品类,可以有效提升用户在京东的购买频次;另外,服饰属于非标品,价格敏感度较低;更重要的是,服饰品类上新频次较高,商家在营销推广上也更愿意在平台做更大的投入,这可以有效提升京东的利润率。

但京东服饰也必须正视,平台生态建设和扭转用户心智非一日之功。

比如,在林姐看来,“京东服饰的未来,关键在于能否在保持自身核心优势的同时,成功为其注入’时尚‘与’趣味‘的灵魂,从一个高效的’购物工具’,转型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时尚生活空间。”

而陈哥也认为,“这条路于京东来说,挑战巨大,但机遇也同样存在。未来三到五年,京东服饰很可能形成内容场景+智能供应链+开放生态的三位一体格局,这个格局不再局限于流量争夺,而是着眼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的重构。”

实际上,不管这场升维之战怎样打,于消费者而言,追求的都是更个性化、更沉浸、更可持续的购物体验。

这也代表着,行业必须从低维度的竞争转向高质量的价值创造。可以预见的是,围绕大时尚领域,一场更激烈的争夺战,在未来必定上演。


(文中均为化名。)

(头图来源Pexels。)

参考资料:

1、《不止外卖大战,京东大时尚也开战了》,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声明:本文仅作为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参考建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