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泰兰尼斯创始人:用十年改写一门低关注度生意 | 品创100人
发布时间:2025-09-16 12:38 浏览量:2
采访|ivy
编辑 | Rita
“2012 年以前,一年几千万的销售额,十几家门店每家几百万,看起来不错,但一算库存,几乎没利润。”泰兰尼斯创始人丁飞回忆说。
于是丁飞开始做自有品牌泰兰尼斯,并在2013 年一口气开了 10 家门店,但很快关掉了 6 家——选址踩错,有些商场根本不做童鞋。经过一轮试错,泰兰尼斯摸清了渠道节奏,重新找到增长路径。
2019 年底疫情爆发,线下再次踩空。泰兰尼斯启动 O2O,调整价格策略,让线上线下同价,并开始在电商渠道推进精细化运营。期间推出的“211 系列”初步验证了“单品心智”的可能。
真正推动品牌突围的是“稳稳鞋”。丁飞在品牌还不够稳时,再次做了场“豪赌”,押上未来 3-4 年利润投放分众广告,强化品牌记忆。“稳稳鞋”切中儿童防滑、防摔等核心痛点,成为泰兰尼斯在用户端的第一个“高心智”单品,也成为拉动全渠道增长的关键。
如今,泰兰尼斯年 GMV 已达到三四十亿元,今年 618,其在线上多渠道销售排名中,已开始与耐克等品牌正面竞争。百亿规模,是它的下一个目标。
01
品牌发展:
“从渠道商到专注做自有品牌”
曾巧:你是在什么契机下创立泰兰尼斯?
丁飞:我是标准理工男,IT出身,大学学的电子工程。毕业后在一家世界500强通讯企业干了十年,从技术岗位做到管理岗,主要负责给联通、移动提供基站设备。
2009年前后,互联网兴起,我发现市场上缺乏优质的童鞋品牌,就开始做这件事。当时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一口气在杭州开了十几家店。
曾巧:当时中国童鞋市场大概是什么情况?
丁飞:群雄混战。那时候很多品牌都有一定的渠道,但基本都不做自营,主要靠代理商模式。这样运营成本低、现金流又好,是一门“轻生意”。
但线下业态本身也存在结构性问题。当时的零售格局基本分两类:市场和商场。
“市场类”就是典型的批发思维,产品不高级。而商场主要是百货业态,分楼层布局:一楼是珠宝化妆品,二楼少淑,三楼中淑,四楼大淑……一直到七楼运动、八楼家居,而且商场认为运动品牌可以出儿童款,童装品牌也会带童鞋,所以他们觉得没必要专门做童鞋品牌,所以儿童品类常常被塞到角落的一个中岛里,顾客根本不会特意上楼来看。
曾巧:你们当时规模多大?
丁飞:一年大概做几千万。十几家店平均每家店几百万,算上库存就没利润了。
我们意识到,必须转型,走品牌路线。其实童装市场早期也是一片混战,不过总要有人从0做到1,所以我们开始整合品类,打造一个全系列的童鞋品牌。但泰兰尼斯转型第一年(2013年),开了10家店,关了6家。
曾巧:为什么这么惨?
丁飞:因为渠道选择不对。有些商场压根不做儿童品类,有些商场觉得童鞋没有单独存在的价值。但也正是在这次次试错和阵痛中,我们逐渐摸清了:泰兰尼斯适合什么样的商场、什么样的渠道,以及品牌在不同阶段该怎么走。
我们对原来的渠道进行筛选整合,去掉不适合的,留下匹配度高的,再重新出发。
曾巧:开10家关6家店,有受挫感吗?
丁飞:实际从泰兰尼斯成长轨迹来看,我们没过什么好日子。先是因为童鞋尺码不一,加上购买者和穿着者不是同一人,难以电商化,导致线上试错成本高,卖不起高客单价;后来只能深耕线下,但养一家店要3年多,商场回款压1-2个月资金;直到2019年我们大几百家店开始盈利,但又碰上口罩时代;口罩时代后面临消费降级。
当时开10家关6家,某种意义上对团队心态冲击也很大,同时对于这件事他们也是画问号的。但我认为这件事一定是对的,没有另一条路可以走,就坚定做了下来。
曾巧:还是基于你之前对童鞋市场的洞察和体感。
丁飞:因为我对这件事真想明白了。老板还得在一线,只有真正参与,才有足够的洞察和理解,更好判断大事。
如果我没有深度地参与,只靠团队汇报,容易浮在表面:一是飘在上面;二如果只看结果,会发现事情的发展跟你预期不一样,你最后还是要询问整个思路迭代及演变过程,了解后,你会明白这件事也许确实该这么做。不参与,就容易误杀、错杀。
曾巧:非常认同,我现在也一直在一线。综合回顾,泰兰尼斯创立后的发展过程分几个阶段?
丁飞: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之前):渠道型线上品牌,后来转向线下。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零售和运营经验,真正理解了顾客的需求和体验。
第二阶段(2013年):转型做泰兰尼斯品牌。
第三阶段(2017-2018年):购物中心崛起,我们果断跟上,开始在购物中心开设大店,填补百货渠道的空缺。
第四阶段(2019年底):真正实现了O2O。线上线下价格一致,电商运营变得更精细。在疫情期间,电商业务迅速增长,推出了“211系列”王牌单品,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单品在品牌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五个阶段(2022年):疫情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决定豪赌未来3-4年利润,all in 分众,拉品牌声量。2023年8月,推出“稳稳鞋”系列,在分众核心引爆,让泰兰尼斯有一个高心智的王牌单品。到了今年618,我们在全渠道与耐克争第一。
泰兰尼斯的核心策略是打造有势能的单品,加上有上千家线下店,电商渠道也完全自营,所以现在我们的销售渠道和产品研发的体系逐步完善。
曾巧:路径听起来很清晰,像是顺其自然一步步走过来的,但我觉得背后其实是你对每个阶段都有判断,有洞察、有取舍。那泰兰尼斯在这几个阶段的规模大概是怎样的?
丁飞:前期其实规模很小。2013年的时候,大概也就两三千万的体量。一直到跟分众合作之前,我们的年销售也就三到五亿。
早些年我们扎在线下,那时候发展真挺慢的。老店的增长有限,新店一年也开不了多少。真正发生“质变”是在2019年底。那时候电商起来了,我们做了价格统一,线上线下双翼齐飞。线下门店基本也进入成熟期,有稳定的增长,再叠加新开店的体量,整个业务才真正有了规模感。
曾巧:但你一开始起盘就能做到两三千万,其实已经很厉害了。
丁飞:那是花了四五年时间,从2008年折腾到2013年,慢慢蹚出来的。
曾巧:什么时候突破亿元大关?能破亿,关键做了什么?
丁飞:2018-2019年。
量变引起质变。十年磨一剑,一直在积累。我们那时候线下店大概在300家左右,局部渠道上取得了一些战略位优势。但单店业绩并不高,年销过百万的店不多。因为很多店的店龄很短,有的才开了半年、几个月。一家店要养到年销百万,通常得两三年。
不过品牌做起来,有了爆发力后,门店的“养成期”就会变短,速度快很多。
曾巧:品牌爆破跟all in分众有关?
丁飞:all in分众绝对是个重要节点,但同时跟电商做起来有关,带来了不少额外流量。线上覆盖+线下+分众,叠加效应特别明显。
曾巧:电商是2019年因为疫情,不得不去做电商。
丁飞:对,那时候线下刚好开始盈利,我们又下了一次狠手——“电商不再卖库存”,只卖新品,渠道价格统一,都改成卖正价品,死磕一轮。
结果我们刚完成价格和形象的全面升级,疫情就来了。很多原来在线下买鞋的客户一下子转到了线上,流量迅速上涨,平台流量也倾斜得更多。
电商做起来之后,对线下也有反哺作用,像产品的理解、品牌认知都会更清晰。线下又能给用户更好的体验,真正实现了O2O闭环。
曾巧:所以和分众合作,算是一场大豪赌了。
丁飞:是,之前赚的钱还不够,压上了未来两三年的利润来做。
曾巧:一直没融资?从创业到现在?
丁飞:从来没有。其实2019年之前我们过得很苦,借遍了钱维持运营。那会儿账上从没超过一百万,有次机构来尽调,意向合同都签了,结果赶上疫情,线下受影响太大,担心我们扛不过,那笔钱最终也没落地。
曾巧:账上一直“很穷”,真是创业式炼狱。
丁飞:真的,钱一到账就花出去了,根本留不住(笑)。有时候还得靠银行帮衬。
曾巧:那场赌分众,账上怎么撑的?听着就挺冒险。
丁飞:我们跟分众江南春聊了很久。他经历太多了,知道企业在哪个阶段该干啥。他非常认可我们,也给了我们信心,付款节奏上也支持了我们。我们想赌一把,把品牌从小圈子推到大众面前。
曾巧:做完这波之后,操盘泰兰尼斯感觉有啥变化?
丁飞:搜索量、朋友圈反馈、客户口碑都涨了。但2022年那波声量没完全转化成销量,转化其实挺一般。
当时压力很大,但我觉得方向是对的,就一直“死磕”,哪里转化差就改哪里。我们现在已经迭代到第10版分众广告片了,从创意、洞察到拍摄都亲自盯,每一版都在调。
曾巧:“稳稳鞋”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丁飞:对。我们发现,品牌势能拉高了,还得靠单品落地。你要通过一个点,让消费者真正认识你。“稳稳鞋”是我们摸索出来的第一个超级单品,现在已经从经典款迭代到Pro、新年款、Max、甚至可能还有Ultra版。
曾巧:要有落点转化率才会高,也算是找到投大众媒体的技巧了。
丁飞:是的。而且品牌最终要靠一个王牌单品站稳。中间虽然有坎坷,但我们的原则很坚定:只要方向对,就一直找问题、解问题,往下干。
泰兰尼斯创始人丁飞
02
研发与供应链:
“广告投入花1元,
研发投入至少花1.2元”
曾巧:你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做供应链的?
丁飞:2013年到2017年一直在做。童鞋制造特别麻烦,比如衣服,再复杂连一个鞋面都不如,因为制作流程已经自动化,都不用人工。
但鞋子不行,工艺精度高、尺码跨度大、还特别依赖人工,需要大量的针车裁断。制作鞋子得四条针车线才能搞定一条鞋底成型线。一条好点的成型线,基本上得100人左右,一条针车线大概25人,一条完整的童鞋生产线,标准的大线需要200人。这四条针车线加起来,工作量差不多相当于做一件衣服的针车线。还有一个成本坑是模具。每个尺码都要单独做模具,还得分颜色和功能区,成本特别高。
如果一个SKU的量不够,下单后特别容易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费。因为这么长的供应链,流水线到后面,前面的人就没事做。
曾巧:你们起订量是多大?
丁飞:一个SKU的单色最少1000双起。如果一开始店铺数量不够,SKU铺不开,生产端就起不来。
曾巧:怎么破这个局?
丁飞:线上线下并行,最大化销量。线下走得慢,但必须铺SKU,线上负责消化库存,同时积累数据。我们前后花了七八年,到2019年才把产品线铺满,真正做到全品类覆盖。
现在我们每年开发1万个SKU,最终大约上架1500个,相当于每天大概有4~5个上新的节奏。
曾巧:为什么要做这么多SKU?
丁飞:尺码跨度大,从0岁到16岁。童鞋我分了六阶:柔抱、爬站、学步、幼儿园、小学、青少年,每个阶段又要分男女、四季、功能场景——户外、校内、皮鞋、运动鞋、凉鞋等等,所以一个季节的标准产品矩阵就需要几百个SKU。
曾巧:你们在研发上的投入大概占比多少?
丁飞:广告投入花1元,研发投入至少花1.2元。
曾巧:你们的复购率高达85%以上?
丁飞:对。很多家长反馈说,孩子穿上我们家的鞋真的少摔跤,防滑特别好;有的家长认科技,有的看中用料,也有人纯看外观。每个人买单的理由不一样,但能留下来,基本都是认可产品力的。
不过说实话,稳稳鞋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用户心智,但毕竟才推出两年,在整个品牌历史里还很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稳稳鞋会继续迭代,把“稳”的核心科技延伸到更多产品线,让品牌更深入人心。
做品牌还是要相信时间的复利,你看欧洲那些奢侈品,现在全球都吃得开,也是经过百年沉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品牌概念才能深入人心。哪怕我们一年只能让1000万人知道品牌,十年下来就是1亿人,再往下扩散可能就是指数级增长。所以还是需要时间沉淀,口碑也得慢慢传。
曾巧:但也有用户说你们用了PU这种合成材料,觉得价格偏贵。
丁飞:这里面其实有个误解。我们只用两种材料:进口头层牛皮和水性超纤,这两种其实都是行业里的“高配”。但因为超纤在质检标准里只能归为“合成革”,所以外行容易误解。超纤本身在环保、防刮、耐磨、舒适度上,其实比很多天然皮还强。
03
品牌运营:
“自营占比超70%,
实行加盟直营化管理”
曾巧:你们现在有1000多家门店,加盟和自营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丁飞:自营大概占70%-80%。
曾巧:会考虑做到全自营吗?
丁飞:不排斥特别优秀的加盟商,市场那么大,希望更多人一起把好产品带给更多消费者。但我们有个原则:不依赖任何渠道,先把自己做强。
曾巧:不管哪种模式,品牌主导权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加盟商如果乱打折,对品牌是挺大的伤害,你们的品牌统一感维持得怎么样?
丁飞:我们有特别强管控,实行“加盟直营化管理”,有专门团队负责培训和运营,所有活动跟公司同步。而且我们数字化系统很强,哪里不规范,能第一时间发现。
同时线上线下我们都强调统一:价格、节奏、活动都一致,大多数渠道又是自营,品牌节奏掌握得比较牢。
曾巧:线下未来怎么扩张?
丁飞:不追求速度和频次,只要有合适的渠道,天南海北都不愿意放过。每年保底要新增20%的线下渠道,具体能开多少家,“数量”上不封顶。
曾巧:线上线下的比例怎么样?
丁飞:线下占60%,线上40%。不过今年线上线下的占比大概是5.5:4.5。
曾巧:整体来看,目前泰兰尼斯的用户池大概有多大?
丁飞:会员有几百万,实际购买过的用户上千万,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转成了会员。
曾巧:用户是品牌的核心资产,你们在用户运营这块怎么做?
丁飞:高频消费品确实需要强运营,但有些运营意义不大。其实更好的状态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后,再出现在客户面前”,让他有好感,而不是天天做“舔狗”。
品牌是靠信任建立的,没必要这么高频率,太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未必能让用户产生好感。我们追求的是偶尔出现,但每次都能打动他。
04
品牌经营:
“永远达不到100%平衡,
真平衡了反而成死水一潭”
曾巧:从0做到1000多家店,你有没有想过不干了?我创业10来年,有时候也累到想不干了。
Morketing Group 创始人兼CEO 曾巧
丁飞:前期经常有。19年之前特别缺钱,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日子都有过。
我们决定做不打折的品牌、搞线上线下同价,很难
线下一家店一家店慢慢啃下来,很难
消费下行的时候,我们还要做高端的稳稳鞋系列,很难
去年四五月份开始做美国渠道,到现在开了十几家店,那边的团队几乎一天一个新问题
所以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各种难题,但就因为这样,心理上的折磨我们公司反而会“皮实、抗打”一点,因为日子一直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来的。
曾巧:你们有没有形成自己的增长方法论?
丁飞:简单说就是五个力:产品力、研发力、生产力、渠道力和组织力。有时候某块领先了,其他跟不上,就得去补。比如我们一开始产品和研发不错,但渠道、品牌不行,就先拉品牌;品牌上来了,组织跟不上,又去补组织。
曾巧:很难做到绝对平衡。
丁飞:永远达不到100%的平衡,真平衡了,反而成死水一潭了。就是一个板块先拉起来,再带动其他,一块块补起来,整体水位慢慢抬高。
曾巧:你们去年的规模大概多少?
丁飞:GMV大概三四十亿。
曾巧:从几亿到几十亿,不同阶段对创始人挑战也不一样,尤其是管理。
丁飞:组织和渠道都得慢慢来,我们都要足够耐心,找到合适的人最重要。
我们这个行业认知成本高,比起经验,我更看重他能不能理解我们品牌。所以更倾向于自己培养人。但前提是我们自己要强,能带他做、教他东西,组织稳定性才会更高。当然也欢迎外部高手加入,只是希望他能“空杯”进来,从基层了解,再慢慢成长。
曾巧:每个创始人擅长的领域不一样,你自己偏向抓哪块?还是都抓?
丁飞:基本都抓。现在重点是全球化、研发生产、电商、宣传和组织管理。
曾巧:事儿还挺多。
丁飞:做到后面,老板都得是多面手。
曾巧:但每个点都要有能扛事儿的人。
丁飞:对。要么执行力强,要么能力强。
曾巧:你算执行力强的创业者吗?
丁飞:我应该算。比较勤奋,动手快。
曾巧:我也一样,但有时候推进太快,反而会压制团队发挥,得找平衡。
丁飞:我习惯是“带着做一次再交给他”。先做一遍,再交接,至少确保60%-70%不变形,剩下的空间让他自由发挥,效率更高。
曾巧:创始人得不断进化,跟得上企业的增长,不然就是天花板。
丁飞:到最后都是团队推着老板跑,他们把你的日程排满,你在跟他们一起干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成长。向上无外乎就是不断跟高手过招,持续仰望,持续学习。
05
未来发展:“五年后实现百亿规模”
曾巧:童鞋属于阶段性品类,小朋友长大后不穿了,你们怎么应对这种用户“天花板”?
丁飞:这个问题在我们这儿不太会发生。我们客户从宝宝段起步,但其实大孩子鞋是销量大头,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客户从宝宝鞋一路穿到16岁,生命周期比大家想象得长。而且未来我们也会做亲子款、老人鞋,覆盖更大年龄段。原来我们也有这类产品,只是没像稳稳鞋一样集中发力。
曾巧:你们在做用户的生命周期延展。
丁飞:是的,所以用户流失不会是我们的核心障碍。但每个阶段只能聚焦做一件能打透的事。我们现在把“稳”这件事讲透,再扩展第二个点。
曾巧:你们未来可能会变成一个鞋类集团?
丁飞:我们没打算多品牌扩张。一个品牌能覆盖不同人群,比如斯凯奇,用户跨度也很大。关键是讲清楚“为什么选你”。我们只要把“稳”的价值讲清楚、把产品做好,自然能获得复购和信任。
曾巧:每个做品牌的人都想把品牌留得久一点。你希望泰兰尼斯成为什么?
丁飞:我们没想太远,但有几个基本愿望:希望它能长期给全球孩子提供一双好鞋,陪他们走过成长中每一个“高光时刻”。
比如我们在儿童鞋上用VIBRAM大底、GORE-TEX防水科技、Ortholite鞋垫、德国BASF工艺、COOLMAX恒温内里……这些原来是户外高端运动鞋才有的配置,我们希望孩子在任何场景下都穿得稳、穿得安心。
至于能不能成为百年品牌,说到底不管企业和品牌发展到什么阶段,最终都是社会的。未来如果有更好的品牌能替代我们,那也值得被尊重。但如果我们能不断迭代组织、品牌力、研发能力和产品力,保持组织活力,那就有可能活得久一点。
曾巧:你怎么看未来1-3年的消费趋势?
丁飞:生育率下降、消费降级,是绕不过去的现实。但再难的市场也会诞生好品牌,日本就是例子。
关键是要成为头部,不然很容易被淘汰。我们不焦虑,也不做空洞的大规划。现在就踏实打磨好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组织力,“稳稳走好每一步”,才能有真正的高光时刻。
至于未来1-3年会怎么样?只要明天比今天好,三年自然可期。
曾巧:泰兰尼斯现在做到了三四十亿,百亿规模是下一个目标吗?
丁飞:应该不是特别遥远的梦想。
曾巧:再赌一个十年。
丁飞:五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