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一时的“洞洞鞋”,卖不动了?

发布时间:2025-09-12 19:21  浏览量:2

一双曾席卷全球的“丑鞋”,如今正被消费者冷落在商场角落,股价单日暴跌30%的背后,是潮流退去的回响。

近日,“洞洞鞋”制造商Crocs(卡骆驰)发布业绩指引,第三季度营收预计将同比下降9%至11%。受此影响,洞洞鞋鼻祖Crocs股价一夜之间暴跌近30%,报收74.39美元,创下近14年最大跌幅,总市值仅剩41.7亿美元。

时间倒回2023年的高光时刻,Crocs曾创下年销1.2亿双、营收39.6亿美元的辉煌业绩。而如今,公司二季度净亏损已达4.923亿美元,平均每天亏损540万美元。曾经人潮涌动的门店如今门可罗雀。

Crocs第二季度净亏损4.923亿美元,这一数字犹如一记重拳击碎了投资者的信心。巨额亏损的源头,指向了三年前那场豪赌——2022年Crocs以25亿美元收购的意大利休闲鞋品牌HEYDUDE。

这笔曾被寄予厚望的交易如今成了沉重的负担。HEYDUDE品牌营收连续四个季度萎缩,2024年二季度同比暴跌17.5%,迫使Crocs计提超过7亿美元的资产减记。资本市场的反应迅速而残酷:股价一夜蒸发近30%,创2011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Crocs首席执行官安德鲁·里斯称:“消费者如今连商店的门都不进了。”这句话揭示了洞洞鞋巨头跌落神坛的残酷现实。

批发和奥特莱斯渠道客流量断崖式下跌,这些渠道的主要顾客,正是对价格最为敏感的低收入群体。

美国消费者正大幅缩减非必需品支出,但Crocs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于此。曾经风靡的“丑鞋”潮流正在迅速退烧,调查显示,高达46%的消费者认为洞洞鞋“丑陋”。

运动风潮的回归进一步挤压了休闲鞋市场。2026年世界杯、2028年奥运会预热推动专业运动鞋需求激增。里斯也不得不承认:“世界杯和奥运会属于耐克和阿迪达斯,我们面临的是一场关乎生存的竞争。”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多方竞品的围剿:传统运动品牌斯凯奇推出“泡泡鞋”,以100-500元价格分食市场;回力、森马等国货品牌推出百元级洞洞鞋,打破Crocs品牌独占性;电商平台白牌洞洞鞋低至39.9元,单款销量超20万双,极致性价比碾压。

雪上加霜的是,Crocs还面临着高达9000万美元的关税成本压力。为转嫁成本,公司被迫减少促销折扣,结果反而导致官网流量骤降40%,形成恶性循环。

在北美市场陷入困境之际,中国市场曾被视为Crocs最后的希望。2024年,Crocs在中国市场收入增速超过60%,双十一表现亮眼,代言人白鹿的广告席卷各大社交媒体。

2025年一季度,Crocs在中国线上渠道占比提升至45%,针对亚洲脚型推出的“贝雅”系列加宽版销量同比增长12%。通过与敦煌博物馆联名打造的“飞天洞洞鞋”,品牌成功将传统纹样与防滑大底结合,成为年轻消费者社交平台热门单品。

然而繁华背后暗藏隐忧。Crocs在中国市场频繁打折,原价739元的“泡芙鞋”在直播间价格腰斩至359元,严重损害品牌溢价。消费者开始质疑“几百元拖鞋是否值当”。

此外,盗版产品在电商平台泛滥。拼多多上洞洞鞋价格低至7.8元,销量最高款售出21万双,而Crocs同款需要几百元,价格竞争力薄弱。

就在Crocs陷入困境之际,中国本土洞洞鞋品牌正迎来爆发式增长。2025年行业报告显示,国产洞洞鞋品牌市场份额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在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洞洞鞋市场十大品牌榜单中,Crocs虽以21.7%的市占率稳居榜首,但国产高端品牌FOSA以18.9%的增速强势攀升至第二位,匹克、回力等品牌紧随其后。

这些国产品牌正以技术创新打破国际垄断:FOSA联合江南大学建立10万中国人足部数据库,针对亚洲人平均足弓高度比欧美低0.8cm的特点,开发出3°倾斜角鞋床。匹克将态极自适应中底技术融入洞洞鞋,打造“行走的按摩师”概念,成为医护、教师等职业人群首选。回力以“怀旧+创新”策略重塑洞洞鞋形象,2025年推出的“城市漫游者”系列成为小红书“平价穿搭”爆款。

FOSA创始人弗朗茨直言:“我们选择‘精准狙击细分场景’,这种‘场景细分化’让我们避开正面竞争,同时建立技术壁垒。”目前FOSA已申请47项专利,其中“自适应足弓支撑”技术被纳入行业标准。

显然,中国品牌已从模仿者蜕变为技术创新者,针对亚洲脚型的数据库和防滑性能优化,使FOSA等品牌在专业测评中甚至超越了Crocs。

当Z世代依然热衷在社交平台分享“洞门穿搭”,当匹克为医护工作者设计的支撑型洞洞鞋成为医院标配,这个品类仍在寻找新的生命。